2月20日
《云南日报》党建版刊发
《文山市以党建引领提升城市基层治理效能
——商圈治理联盟聚人心增合力》
点赞文山市积极探索
“党建引领+商圈自治+联防联控”治理机制
创新推出炬隆万商汇商圈治理联盟
形成共建共治共享的商圈治理新格局
闯出了一条基层党建
与商圈经济同频共振
互促共赢的发展之路
来看详细报道

近年来,文山市积极探索“党建引领+商圈自治+联防联控”治理机制,创新推出炬隆万商汇商圈治理联盟,形成共建共治共享的商圈治理新格局,闯出了一条基层党建与商圈经济同频共振、互促共赢的发展之路。
搭建平台 凝聚组织优势
新春伊始,文山市开化街道的炬隆万商汇商圈熙熙攘攘,好不热闹。作为文山城区中心商圈,炬隆万商汇住户集中,入驻了金融、文化、商贸、娱乐等上百个企业商家,人流量大、辐射吸纳功能强,年度经济总量达3亿元以上,是文山展现城市风貌、突出城市品位的关键点位。
“治安环境复杂,安防力量薄弱,矛盾纠纷频发,环境卫生差,车辆乱停放。”说起几年前的炬隆万商汇商圈,开化街道党工委副书记游晓晶连连摇头,商圈治理一度成为开展基层工作的难题。
面对各种难点、堵点和痛点,开化街道如此破题:把党支部建在网格上,把党小组建在商圈里。结合商圈内产业功能布局集中、职业群体庞大等特性,开化街道对商圈范围内的党员进行全面摸排,将炬隆万商汇划为1个网格,同步组建网格党支部,并在网格党支部下设商圈党小组,对零散党员实行兜底管理,实现党的组织和工作对商圈全覆盖。开展党员示范经营户挂牌亮身份行动,让党员经营户成为商圈治理示范户,带动和影响一批经营户,构建起炬隆万商汇基层党建网和商圈治理网。
商圈治理工作涉及经济发展、文明创建、综治维稳等方面,任务繁重、压力巨大。面对人少事多的现实,文山市坚持制度赋能、实效为先,创新成立商圈治理联盟,激活商圈治理内生动力。2020年11月,在地方党委的推动下,炬隆万商汇商圈成立由105户主要商户、单位参与的炬隆万商汇商圈治理联盟委员会,建立起商圈联盟联席会议、联合评比、联合巡防等制度,并签订《治理联盟协议书》。商圈成员拧成一股绳,基层治理“朋友圈”不断扩大,自治水平得到全面提升。
协同配合 推进平安建设
解决了“谁来干”后,开化街道创新党建载体,着手解决“怎么干”。
2021年6月,开化街道联合辖区派出所,针对商圈发案特点,大力推动商圈治理联盟与辖区娱乐行业商户共建商圈“平安驿站”。通过24小时驻地警力前移、外聘安保人员及娱乐行业商户保安共同组建商圈联盟护卫队、加大商圈巡逻防控频度和密度等一系列有效举措,该街道逐渐形成“重点打击+行业自治+全面管控”的立体化联防联控治理体系,街面见警率、管事率和处置率明显提高,平安商圈建设取得良好成效。
“现在只要对讲机一讲,不到5分钟就有巡逻人员过来,商圈及周边区域治安明显变好,商铺与住户的安全感也提高了。”炬隆商业管理中心副总秦叙军介绍,在商圈治理联盟和街道、社区的密切配合下,商圈组织42户娱乐行业商户成立娱乐场所业主委员会,并通过开展娱乐行业平安商家评选活动,不断深化行业自我管理、自我服务、自我监督,商圈经营环境得到进一步提升。
据统计,自“平安驿站”建立以来,辖区警情逐年下降,刑事警情下降66%,行政警情下降21.9%;已防范制止寻衅滋事等事件119起,帮助群众排忧解难148件次。
多元共治 提升服务水平
从难治理到好管理,从单一治理到多元共治,开化街道始终坚持党建引领,做细、做实、做优基层治理微网格,积极整合职能部门、属地街道、商圈企业、职业群体等资源力量,凝聚起多方协同的合力,全面提升商圈服务水平。
经过不断探索,开化街道建立了商圈发现、街道吹哨、部门回应、问题解决、效果评价的工作机制,商圈商户全员动起来,企业、住户、社区之间的关系也更加密切。聚焦商圈法律咨询、物业纠纷、监督管理、安全应急等领域的突出问题,街道与商圈治理联盟建立互助机制。通过协调派出所、司法所、社区、物业等圈内资源,形成“人民调解、司法调解、行政调解+社会力量”参与的“3+N”矛盾纠纷联调工作机制,为辖区广大居民、企业商户及其员工提供精准化、精细化服务。
为加快实现商圈由政府管到自己管的转变,商圈治理联盟组织召开商圈公约工作协调会,按照门前四包、餐饮规范标准、占道经营整治、治安防范以及相应的处罚规定,制定出符合商圈管理发展的治理联盟公约。随着80余户商家一致签订公约,炬隆万商汇商圈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格局再上新台阶。
与此同时,结合创文创卫工作要求,开化街道还联合多个职能部门、社区、治理联盟理事会每季度对商圈商户经营情况进行常态化督查评比,推行红黑榜公示制度,进行年度评先评优。对年度未发案且工作做得好的红榜经营户颁发流动奖牌,对上黑榜商户予以公告批评,并对存在问题的商家进行约谈、督促整改。截至目前,开化街道已评选出3家党员经营户、10家平安建设示范户和10家文明经营示范户。
(李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