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山州是云南省地質災害較嚴重、受威脅人口較多的地區之一,地質環境條件復雜,構造活動頻繁,滑坡、泥石流、山體崩塌、地面塌陷、地裂縫、地面沉降等災害隱患多、分布廣,且隱蔽性、突發性和破壞性強,防范難度大。特別是受極端天氣、地震、工程建設等因素影響,地質災害多發頻發,給人民群眾生命財產造成較大損失?!笆奈濉睍r期是文山全面貫徹落實黨的十九大精神,深入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考察云南重要講話精神和省委、省政府文山現場辦公會精神,推動文山高質量跨越發展的關鍵期,也是全州上下鞏固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成果、乘勢而上開啟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新征程的起步階段。必須科學把握“兩個大局”,深刻認識新時代新形勢下的新特征、新要求、新矛盾和新挑戰,增強機遇意識和風險意識,堅定不移貫徹新發展理念,統籌發展和安全,主動服務和融入新發展格局,推進邊疆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為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開好局、起好步。
為全面深入貫徹落實黨的十九大和十九屆二中、三中、四中、五中、六中全會精神,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加快構建科學高效的地質災害防治體系,有效減輕地質災害風險,保障人民生命財產安全。依據《地質災害防治條例》《國務院關于加強地質災害防治工作的決定》《云南省州(市)地質災害防治“十四五”規劃(2021—2025年)編制指南》《文山壯族苗族自治州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四個五年規劃和二〇三五年遠景目標綱要》,制定本規劃。
本規劃所指的地質災害包括自然因素引發的危害人民生命和財產安全的山體崩塌、滑坡、泥石流、地面塌陷、地裂縫、地面沉降等與地質作用有關的災害。規劃內容主要包括地質災害隱患識別、風險調查評價、監測預警體系、綜合治理和基層防災能力建設等。規劃基準年為2020年,以2021—2025年為規劃期,遠景展望至2035年。規劃適用范圍為文山州行政轄區全境。
一、地質災害防治現狀與形勢
(一)規劃區經濟社會概況
文山州位于東經103°34′44″~106°11′43″,北緯22°41′09″~24°27′46″之間,地處祖國西南邊陲的云南省東南部,東與廣西壯族自治區百色市接壤,西與紅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毗鄰,北與曲靖市相連,南與越南社會主義共和國接界。最高海拔2991.2m,最低海拔107m,東西橫距255km,南北縱距190km,國土總面積31456km2。轄文山、硯山、西疇、麻栗坡、馬關、丘北、廣南、富寧8個縣(市),101個鄉(鎮),3個街道辦事處,960個行政村(居委會),13807個自然村,16100個村民小組。居住著漢、壯、苗、彝、瑤、回、傣、布依、蒙古、白、仡佬11種民族。2020年末全州常住總人口為369.07萬人,少數民族人口210.62萬人,占總人口58.1%。2020年,全州地區生產總1185.12億元,位居全省第5位;實現固定資產投資819.24億元;城鎮、農村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別為33709元、12001元;地方一般公共預算收入65.66億元。
專欄1地質災害隱患統計表 |
縣(市) |
現有隱患(處) |
威脅對象 |
誘發因素 |
特大型 |
大型 |
中型 |
小型 |
合計 |
戶數 |
人口(人) |
資產 (萬元) |
自然因素為主 |
有責任主體 |
切坡建房 |
文山市 |
0 |
3 |
23 |
94 |
120 |
1771 |
9240 |
29924 |
118 |
2 |
0 |
硯山縣 |
0 |
1 |
17 |
129 |
147 |
886 |
6607 |
16312 |
127 |
9 |
11 |
西疇縣 |
0 |
0 |
1 |
69 |
70 |
610 |
2916 |
7058 |
58 |
12 |
0 |
麻栗坡 |
4 |
6 |
40 |
186 |
236 |
1675 |
21002 |
65599 |
204 |
25 |
7 |
馬關縣 |
0 |
1 |
26 |
104 |
131 |
2022 |
9533 |
31490 |
131 |
0 |
0 |
丘北縣 |
1 |
6 |
54 |
92 |
153 |
1867 |
11704 |
16764 |
99 |
30 |
24 |
廣南縣 |
0 |
0 |
23 |
121 |
144 |
1041 |
6331 |
24505 |
132 |
4 |
8 |
富寧縣 |
0 |
3 |
35 |
171 |
209 |
2452 |
12023 |
48645 |
193 |
8 |
8 |
合計 |
5 |
20 |
219 |
966 |
1210 |
12324 |
79356 |
240297 |
1062 |
90 |
58 |
(二)地質災害現狀
文山州地處云南高原滇東南巖溶區與平原過渡的斜坡地帶,地形地貌復雜多變,大地構造活動復雜而強烈,沉積地層發育,巖漿活動頻繁,地質環境脆弱,構造與地震活動強烈,疊加人類工程活動影響,地質災害高中易發區占全州國土面積的68.1%。受印度洋流、臺風和低緯高原亞熱帶季風復雜氣候影響,地質災害易發、多發、頻發。截至2020年底,全州共有地質災害隱患點1210個,威脅12324戶79356人,240297萬元財產。災害類型主要有滑坡、崩塌、泥石流等,其中滑坡860個,崩塌228處,泥石流71處,地面塌陷50處、地面沉降1處;主要威脅對象為城鎮、農村居民點、學校、公路、水利水電設施、礦山企業、耕地等。
(三)“十三五”地質災害防治規劃執行情況
“十三五”以來,在州委、州政府的堅強領導及云南省自然資源廳的指導下圓滿完成“十三五”期間確定的目標和任務,地質災害綜合防治工作取得明顯成效。截至目前,全州受地質災害威脅的人數由“十二五”末的95079人降至79356人,減少了15723人,減少16%?!笆濉逼陂g,全州共發生地質災害48起,造成1人死亡(失蹤)、直接經濟損失0.11億元,較“十二五”期間發生地質災害減少36 %,死亡(失蹤)人數減少94%。直接經濟損失減少26.9%。成功避險15起,避免可能傷亡人員383人,避免直接經濟損失388.5萬元。
1.調查評價基礎工作得到加強。積極申報項目資金,完成8縣(市)1:5萬的地質災害詳細調查工作,逐步摸清地質災害成災模式和早期識別標志。提高了地質災害發育分布規律和特征認識,基本查明文山州地質災害分布發育規律、形成條件、誘發因素、穩定狀態及危害程度,科學劃定地質災害易發區,為經濟發展和城鎮建設提供基礎資料。
2.群測群防監測體系不斷完善。自然形成的威脅村寨的地質災害隱患點全部納入群測群防,建立完善縣(市)、鄉(鎮)、村、組四級群測群防體系,群測群防員基本實現了對直接威脅人員安全的地質災害隱患點全面監控。開展12個專業型和21個普適型地質災害監測預警實驗項目建設,初步建立監測預警體系。文山州自然資源系統與氣象部門簽訂了地質災害氣象預警預報合作協議?!笆濉逼陂g,共發布地質災害氣象風險預警118期,有力支撐了汛期地質災害防治工作。
3.工程治理與避險搬遷效果顯現。對威脅人口眾多、財產巨大,特別是威脅縣城、集鎮的地質災害隱患點開展工程治理?!笆濉币巹澠趦任纳街莨餐度胫醒?、省、州地質災害防治資金3424萬元(其中,省級補助2553萬元,州級自籌配套資金871萬元。),對143個地質災害隱患點進行了工程治理,其中特大型項目9個,大型項目21個,中小型(含排危除險)項目113個,使22337人受益。對不宜采取工程治理措施的、受地質災害威脅嚴重的居民點,結合易地扶貧搬遷、生態移民等任務,實行主動避讓,易地搬遷?!笆濉币巹澠趦热莨矊嵤┌徇w避讓補助項目179個,可保障15723人和55586萬元財產安全。取得了良好的社會效益和環境效益。
4.綜合防治體系逐步健全。州委州政府切實加強組織領導,層層壓實防災責任,著力解決隱患風險早期識別和監測預警、基層防災能力建設等關鍵問題,逐步完善地質災害調查評價、監測預警、綜合治理、防御響應四大體系,地質災害綜合防治體系不斷健全。
5.防災減災能力進一步提升。完成文山州8個縣(市)地質災害綜合防治體系建設。建立了專業地勘隊伍駐州包縣、駐縣包鄉防災機制,提升了基層地質災害防治能力,2020年共有8支技術支撐隊伍、24名專業技術人員為基層提供技術支持?!笆濉逼陂g,每年開展地質災害防災減災知識的宣傳普及工作。宣傳培訓460次29775人,應急演練405次39580人?;鶎拥刭|災害防治組織協調管理、技術支撐、監測預警和臨災避險等能力進一步提升。
“十三五”期間地質災害防治工作存在的主要困難和問題。一是我州專業監測起步晚、數量少,大部分隱患點仍局限于較低水平傳統的群測群防,主要依靠監測人員定期巡查、目測,監測方法和手段相對落后。二是地質災害防治工作缺乏專業應急裝備,具有專業知識、能開展應急、監測、預報等地質災害防治工作的技術力量不足,排查、巡查、核查、應急、搶險等環節技術力量薄弱,難以滿足當前地質災害防治管理工作的需要。三是在對村(居)民住地地質災害進行過較系統調查,同時進行了專項地質災害調查,但總體而言,對地質災害的形成機理與防治研究還不夠深入,地質災害的預測預報能力較低,一定程度上制約了地質災害防治的全面開展。
“十四五”期間應在充分溝通基礎上,加強工程部署研究,著力開展風險調查、監測預警、風險防控和防災能力建設等工作,提高全民防災意識,輔以工程治理與避險搬遷、綜合整治等措施,全面增強隱患識別能力、隱患風險監控能力、隱患治理與避讓能力、災(險)情應急響應能力、信息化管理能力和科技支撐能力,強化防災手段。加大物資儲備,強化應急救援準備,積極做好中長期地質災害防治規劃。
(四)“十四五”地質災害防治面臨的形勢
1.地質災害呈長期高發態勢。受地質環境條件、極端天氣、氣候變化、地震和人類工程活動加劇影響,地質災害仍將長期處于高發態勢,局部地區地質災害風險呈上升趨勢。根據以往氣象數據統計預判發展態勢,未來汛期仍會保持降水時空分布極不均勻、局部單點大、暴雨頻繁發生等特點,汛期易發滑坡、崩塌、泥石流等地質災害。隨著我州社會經濟的快速發展,山區大量的能源交通基礎設施和農村居民新建住房逐步建設,由于缺乏防災投入,往往促成新的地質災害隱患,導致地質災害風險不斷增大,全州大部分地區仍呈高發態勢。
2.地質環境因素引發地質災害趨勢不容樂觀。文山州地處云南高原滇東南巖溶區與平原過渡的斜坡地帶,地形復雜,溝谷縱橫,切割深、落差大,構造活動復雜而強烈,沉積地層發育,巖漿活動頻繁而強烈,地質環境脆弱??傮w地形地貌、地質環境條件較差,各類地質災害分布較多,長期以來地質災害防治工作處于被動局面,短期內難以扭轉,人為誘發地質災害的現象仍較為嚴重,地質災害防治形勢不容樂觀。
3.降水因素引發地質災害形勢依然嚴峻。根據氣象部門對未來氣候趨勢分析,受全球氣候變暖影響,全州極端強降雨天氣增多,局部地區引發群發性山體崩塌、滑坡、泥石流、地面塌陷等地質災害將呈上升趨勢,形勢依然嚴峻。
4.人類活動因素引發地質災害趨勢難以預測。為了實現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奮斗目標,加快新農村建設,全州將展開一定規模城鎮化建設、基礎設施建設等工程項目,人類工程活動日益頻繁,“五網”基礎設施建設和農村削坡建房等各種工程建設活動對地質環境的擾動和影響不斷加劇。農村切坡建房,缺少必要的工程防護措施,引發地質災害的可能性大。
5.地質災害防范面臨新的變化。地質災害受自然和人為因素影響,形成機理復雜,具有很強的隱蔽性、動態性、復雜性、差異性和不確定性。在技術方面,精準識別地質災害隱患、精準把握成災規律、精準實施預警預報亟需理論和方法創新。利用綜合遙感技術識別地質災害隱患能力尚有較大提升空間,空-天-地一體化技術方法在地質災害調查方面的應用廣度和精度仍需進一步提高。地質災害風險區劃準確度和精度仍不高,還不能滿足當前風險管控的需求。普適型地質災害監測點覆蓋程度仍顯不足,缺乏針對不同區域不同類型地質災害的有效預警預報模型,地質災害防范面臨新的變化,“十四五”災害防治形勢任重道遠。
6.黨中央對做好防災減災工作高度重視,為“十四五”規劃實施創造良好的政策條件。習近平總書記高度重視自然災害防御工作,對防災減災抗災救災多次作出重要論述和批示指示。黨的十九大報告提出了要加強地質災害防治,牢固樹立地質災害防治是“生命工程”、“民生工程”的思想,對做好地質災害防治工作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
二、指導思想和規劃目標
(一)指導思想
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全面貫徹黨的十九大和十九屆二中、三中、四中、五中、六中全會精神,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關于防災減災救災的系列重要指示精神,立足新發展階段,堅持以提升地質災害防治能力、減輕地質災害風險為主線,以保障人民生命財產安全為根本目的,尊重自然、順應自然、保護自然,加強統籌協調,充分依靠科技手段和管理創新,持續推進地質災害隱患識別、風險調查評價、監測預警、綜合治理和基層防災能力建設,全面提高地質災害綜合防治能力,為文山“一核兩帶三圈”的發展戰略作出貢獻。
(二)規劃原則
1.堅持“人民至上、生命至上”原則。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統籌發展和安全,把保護人民生命安全作為地質災害防治工作的出發點和落腳點,以對人民生命安全極端負責的精神,健全完善地質災害防治體系,最大限度減少人員傷亡。
2.堅持“群專結合、科學防災”原則。大力加強地質災害調查評價、監測預警、綜合治理與避險移民搬遷以及防治技術裝備現代化,著力推進新技術在地質災害隱患識別、監測預警、應急響應、動態巡查排查核查等方面的應用,探索并逐步推廣開展“隱患點+風險區”雙控管理,加強高新技術的推廣與應用,做到科學防災減災。
3.堅持“預防為主、綜合治理為輔”原則。充分發揮各級政府在地質災害防治建設中的主導地位,動員社會各方面力量,在深入開展地質災害調查與評價的基礎上,建立健全具有各地特色的地質災害監測預警體系,加大地質災害的綜合治理與避險移民搬遷力度,實現國民經濟和生態環境的協調發展。
4.堅持“全面推進、突出重點”原則。將地質災害防治工作的重點從災后救助、災后治理轉移到災前預防。強化隱患調查排查和風險評價,不斷提升地質災害隱患識別能力,逐步完善監測預警體系,將地質災害風險管控理念融入國土空間與用途管控,從源頭減輕風險;對威脅縣城、學校、醫院、聚居點和安置區等人口聚居區及重要基礎設施等重點地質災害隱患,按風險高低分期分批實施防治,適時處理好局部與整體、近期與遠期的關系。
5.堅持“依法防治、分級負責”原則。加強和完善地質災害防治管理制度建設,嚴格遵守《地質災害防治條例》和相關法律、法規、管理辦法及行業標準,做到依法防災。堅持政府組織領導、部門分工協作、全社會共同參與,屬地為主、分級管理;各級住建、交通運輸、水務、氣象等部門,要組織指導和督促本行業領域相關責任主體單位依法依規認真履行地質災害防治責任,落實地質災害隱患的排查、巡查、復查、監測,切實采取有力有效措施消除地質災害安全風險隱患,要督促本行業領域建設工程項目業主依法落實地質災害危險性評估工作,配套完善地質災害防治工程,嚴格落實主體工程“三同時”制度。對工程建設、資源開發等人為工程與經濟活動引發的地質災害,堅持“誰引發,誰治理”的原則,項目業主和建設單位是地質災害防治的直接責任人,要督促其落實防治措施,對不落實防治措施的要嚴格責任追究。
(三)規劃目標
到2025年,地質災害防治工作機制和管理責任體系逐步健全,地質災害防治能力和管理水平大幅提高,地質災害防治技術支撐體系運作成熟,地質災害隱患的科學識別能力得到充分提升,隱患點與風險區“雙控”體系逐步建立,智能化地質災害監測預警全面普及,監測預警閾值模型準確可靠,地質災害隱患發展實現動態監管,有效保障廣大群眾生命財產安全,鞏固拓展脫貧攻堅成果推進鄉村振興。
專欄2規劃主要指標 |
類別 |
預期指標 |
2025年 |
風險調查 |
1:5萬地質災害風險調查評價與區劃,1:1萬地質災害精細化調查覆蓋面。 |
全州覆蓋 |
風險雙控 |
地質災害“隱患點+風險區”雙控試點推行 |
2縣 |
監測預警 |
威脅30人以上地質災害隱患技防監測點 |
100% |
易發區縣(市)級地質災害氣象風險預警預報覆蓋率 |
100% |
綜合治理 |
地質災害工程治理、避險移民搬遷及綜合整治,解除受威脅人數 |
1.5萬人 |
地質災害工程治理、避險移民搬遷及綜合整治,解除受威脅財產 |
7.8億元 |
基層能力 |
建立專業技術隊伍駐縣包鄉技術服務 |
8縣(市) |
1.隱患識別能力大幅提升。一是持續開展地質災害隱患“三查”調查工作,完成規劃區地質災害隱患識別和風險調查評價,基本掌握地質災害隱患風險底數,建成并逐步完善地質災害風險數據庫的動態更新。二是開展地質災害精細化調查。規劃期內針對地質環境條件復雜、地質災害隱患點分布較多的高、中易發區開展地質災害精細化調查工作。三是開展地質災害風險普查工作,按全國第一次地質災害風險普查工作的部署,開展孕災地質條件、承災體調查,研判地質災害隱患,總結調查區地質災害發育分布規律,分析地質災害成災模式。提出地質災害風險管控對策建議,為防災減災管理、國土空間規劃和用途管制等提供基礎依據。四是繼續做好建設項目地質災害危險性評估工作,強化地質災害易發區內工程建設項目及城市總體規劃、村莊、集鎮規劃的地質災害危險性評估,提出預防和治理地質災害的措施。同時,認真研究和規劃村鎮私人建房切坡和民營小企業建設地質災害風險評價管理和工作體系,有效防控村鎮零星分散的地質災害隱患的新增勢頭。五是按照“分級響應、分區管理”的原則,由轄區自然資源主管部門組織突發性地質災害應急調查技術支撐單位開展應急調查工作。調查清楚災(險)情發生具體時間、準確位置、災害體特征、危害或者威脅對象、人員及財產,研判發展趨勢和影響范圍,對其穩定性進行初步評價,并提出應急處置措施建議。
2.監測預警能力明顯提高。開展地質災害“天-空-地”一體化運用,完善“人防+技防”地質災害監測預警體系,提升氣象預報預警精度,堅持關口前移、源頭預防,探索地質災害隱患點與風險區“雙控”的管理制度,建立地質災害“雙控”工作體系與協調聯動的管理運行機制。符合監測預警隱患實施條件的應納盡納,規劃完成235處以上監測預警項目建設,地質災害隱患點和風險區監測網點建設,提升地質災害隱患預警精準度、時效性和覆蓋面。
3.防災避險措施不斷加強。基本完成對重要人口聚集區和高風險地質災害隱患點工程治理或者避險移民搬遷,對已經實施的重大地質災害防治工程進行修繕加固,提高住房建設、重大基礎設施建設地質災害防御工程標準,實施對受地質災害嚴重威脅的城鎮和災害集中連片發育的典型小流域進行綜合整治,解除受地質災害隱患威脅人員15000人以上。
4.技術支撐體系建設不斷完善。完善州縣(市)地質災害防治專業技術指導中心(站)建設,完善專業地勘隊伍“包保責任制”,確保專業技術骨干駐州包縣,駐縣(市)聯鄉落實到位,嚴格按照《云南省地質災害防治技術支撐體系建設實施方案》要求,做好地質災害隱患巡查排查核查、監測預警與信息平臺運行、災(險)情報送、宣傳培訓、應急演練、應急值守、應急會商與救援、避讓搬遷選址、治理工程項目檢查等技術支撐工作,不斷完善技術支撐體系建設。
5.防災減災體制機制不斷健全。建立各級黨委政府、各級自然資源主管部門、各行業主管部門和各類技術支撐單位各司其職的常態化地質災害防范工作機制。依托基層社會治理體系,充分發揮鄉村干部、群測群防員、社會工作者、志愿者和公眾等各類人員防災減災積極性和主動性,建立政府主導、人人參與、人人盡責、共享平安地質災害防治新格局;探索構建市場主導、政策支持的地質災害保險體系,引入社會力量有效應對災害風險。
6.綜合防災能力全面提升。在地質災害隱患高、中易發區進一步推廣專業技術隊伍駐縣技術服務,提升地質災害防御裝備現代化水平,全面提高風險防御和應急處突能力。動員基層組織和群眾,充分依靠全社會力量,利用一切可利用資源推動形成全民防災新格局。
展望目標。到2035年,建立系統完善的地質災害調查評價、監測預警、風險防控、綜合治理和科技進步的地質災害治理體系,地質災害調查精度和隱患識別水平顯著提升,地質災害隱患監測預警實現“人防”向“人防+技防”轉型,更加智能和精準,中等風險及以上等級的地質災害隱患專群結合監測預警覆蓋率提高至100%,地質災害綜合治理程度有效加強,重大地質災害隱患全面完成治理或搬遷避讓,地質災害風險管控能力全面提高,人為產生的地質災害隱患和已發現的地質災害隱患造成的人員零傷亡,人民生命財產得到有效保障。全面提升地質災害防治能力和技術水平。
三、地質災害易發區與重點防治區
(一)地質災害易發區、危險區
文山州地質災害高易發區位于文山市境內盤龍河上游馬過河段支流溝源區、盤龍河支流順甸河中游區、那么果河上游區;硯山縣境內八嘎河流域;西疇縣雞街鄉南部、西灑鎮北東部雞街河流域以及蚌谷—董馬鋁土礦成礦帶;西疇縣盤龍河流域及文山—麻栗坡斷裂帶;馬關縣及麻栗坡縣響水河、盤龍河、猛硐河、疇陽河流域;富寧縣西北部阿用—花甲—那能地區、東南部歸朝—谷拉地區、北東部百洋—剝隘—者桑地區。根據地質環境條件現狀,共劃分為地質災害高易發區(Ⅰ),面積為10675.63km2,占總面積的34.07%。地質災害中易發區(Ⅱ),面積為10689.46km2,占總面積的34.11%。地質災害低易發區(Ⅲ),面積為9404.91km2,占總面積的30.01%。地質災害不易發區(Ⅳ),面積為565.41km2,占總面積的1.80%?;倔w現了全州地質災害易發規律。
將全州地質災害風險等級劃分為高風險區、中風險區、低風險區三級。高風險區面積約13949.98km2,約占全州總面積的44.45%,主要分布在文山市西部—馬關縣、麻栗坡縣西部片區,丘北縣北西部片區,西疇縣北部-廣南縣-富寧縣南部片區,富寧縣東部片區;中風險區面積約10995.16km2,約占全州總面積的35.03%,主要分布在丘北縣北部-中部-硯山縣阿猛片區,馬關縣西部片區,西疇東部-廣南縣-富寧縣西部片區,富寧縣中部片區;低風險區面積約6441.09km2,約占全州總面積的20.52%,主要分布在丘北縣-平遠-硯山-文山地形平緩區,廣南縣中部地形平緩區。
(二)地質災害重點防治區
根據地質災害易發性分區,以縣(市)地質災害防治分區為依據,結合自然地理單元、地質環境條件和縣級行政區的完整性,將規劃區劃分為地質災害重點防治區(A)、次重點防治區(B)和一般防治區(C)三個級別,其中,重點防治區劃分為4個防治亞區,次重點防治區劃分為5個防治亞區,一般防治區劃分為4個防治亞區。重點防治區為人口密集區、社會經濟財富集中區、重要基礎設施區和國民經濟發展重要規劃區。其中重點防治區總面積約10983.13km2,占全州面積的34.99%。
1.文山市西部-硯山縣東部-西疇縣重點防治區(A1)。該區共發育地質災害點共271處,其中滑坡179處、泥石流18處、危巖崩塌63處,地面沉降11處。該區以滑坡、崩塌地質災害為主。為地形起伏較大。該區域人口密集,危害對象種類繁多,主要為重點規劃建設區、人類工程活動頻繁,集鎮、企事業單位、學校、公路、鐵路等密集。
2.馬關縣南部-麻栗坡縣重點防治區(A2)。該區共發育地質災害點共165處,其中滑坡146處、泥石流4處、危巖崩塌7處,地面沉降8處。該區以滑坡地質災害為主。地質環境條件較差,地形坡度較陡。該區域經濟發展較差,危害對象種類繁多,主要為,在強降雨等外動力影響下,局部失穩,引發滑坡、崩塌災害。人類活動強烈,植被覆蓋率高。
3.丘北縣東部-廣南縣北部重點防治區(A3)。該區共發育地質災害點共82處,其中滑坡66處、泥石流2處、危巖崩塌6處,地面沉降8處。該區以滑坡地質災害為主。地貌主要為構造侵蝕中山、低中山地貌為主,區內河流溝壑呈網狀,谷坡切割較深。地質環境條件有利于滑坡災害的形成;人類工程活動強烈,主要表現為礦山開采、修建公路、房屋開挖坡腳等。
4.廣南縣東部-富寧縣東部、南部重點防治區(A4)。該區共發育地質災害點164處,其中滑坡141處、泥石流2處、危巖崩塌18處。該區以滑坡地質災害為主。區內地貌類型以構造侵蝕中山峽谷、構造侵蝕低中山峽谷地貌為主,區內河流發育,溝谷切割強烈,山坡坡度較大,植被較發育,地質環境條件有利于滑坡災害的形成;人類工程活動強烈,對地質環境擾動劇烈。
四、地質災害防治規劃
(一)加強調查評價,提高隱患識別能力
加強地質災害高易發區的隱患排查、調查評價,準確判斷“隱患在哪里”。為文山州城鄉建設提供地質安全支撐,夯實“兩不愁三保障”鞏固脫貧攻堅成果,做好易地扶貧安置點的隱患識別,提升地質災害隱患早期識別水平,加深對重大地質災害隱患和高風險區的認知。通過地質災害精細化調查與評價開展地質災害綜合遙感識別疑似隱患點核驗工作,充分利用InSAR、光學遙感技術,分步對轄區高、中易發區內所有可能威脅群眾生命財產安全的斜坡單元進行變形分析和隱患識別。
專欄31:5萬地質災害風險普查計劃表 |
序號 |
縣(市) |
經費匡算(萬元) |
年度 |
1 |
文山市 |
43 |
2021 |
2 |
硯山縣 |
39 |
2021 |
3 |
西疇縣 |
26 |
2021 |
4 |
麻栗坡縣 |
34 |
2021 |
5 |
馬關縣 |
36 |
2021 |
6 |
丘北縣 |
50 |
2021 |
7 |
廣南縣 |
50 |
2021 |
8 |
富寧縣 |
50 |
2021 |
合計 |
328 |
|
地質災害汛前排查、汛中巡查、汛后核查工作是地質災害防治中的重要手段和措施,規劃區地質災害點多且面廣,險情重,危害大,應完善各項排查、巡查、核查工作方案。一是全面開展1:5萬地質災害風險普查。二是在地質災害高易發區、人口密集區等區域開展1:1萬地質災害精細化調查和地質災害風險評價,摸清重要地質災害體和可能影響范圍,準確判斷地災風險。三是在做好工程建設項目地質災害危險性評估或風險評價的同時,認真研究和規劃村鎮私人切坡建房和民營小企業建筑地質災害風險評價管理和工作體系,有效防控村鎮零星分散的地質災害隱患的新增勢頭。其中1:1萬地質災害精細化調查由省廳組織實施,匡算經費不納入本規劃。地質災害風險評價經費匡算為328萬元,1:1萬地質災害精細化調查經費匡算為2271萬元。
專欄41:1萬地質災害精細化調查計劃表 |
序號 |
縣(市) |
年度 |
經費匡算(萬元) |
備注 |
1 |
馬關縣 |
2021 |
200 |
包括遙感調查和地面調查 |
2 |
麻栗坡縣 |
2021 |
400 |
3 |
富寧縣 |
2022 |
337 |
4 |
丘北縣 |
2022 |
323 |
5 |
廣南縣 |
2022 |
378 |
6 |
西疇縣 |
2023 |
148 |
7 |
文山市 |
2023 |
220 |
8 |
硯山縣 |
2023 |
265 |
合計 |
|
2271 |
(二)健全群專結合監測預警體系,提高風險預警能力
1.健全完善群測群防體系建設。對已發現威脅3戶及30人以上的隱患點或風險區進行群測群防100%覆蓋,每處安排一至兩名群測群防監測員,為監測員配備簡易監測工具和報警設備,每年對監測員進行專業培訓,通過地質災害宣傳和應急演練,增強受威脅群眾的防災意識和自救互救能力。脫貧攻堅時期,根據隱患巡排查情況,在特定區域建設的農村住房及易地搬遷安置點建設納入監測預警區域。同時,強化地質災害防治及駐縣聯鄉專業隊伍駐守,每年聯合開展對已發現的地質災害隱患點巡查排查核查,開展監測數據綜合分析和地質災害變化趨勢研判,提升群測群防工作水平。群測群防經費匡算為1587萬元。
專欄5群測群防監測補助計劃表 |
序號 |
縣(市) |
經費匡算(萬元) |
備注 |
1 |
文山市 |
187 |
以2021年度在冊監測員為基數,按1000元/人/年測算 |
2 |
硯山縣 |
332 |
3 |
西疇縣 |
83 |
4 |
麻栗坡縣 |
123 |
5 |
馬關縣 |
262 |
6 |
丘北縣 |
225 |
7 |
廣南縣 |
252 |
8 |
富寧縣 |
123 |
合計 |
1587 |
2.持續開展普適型專業型監測預警實驗項目建設。對不具備工程治理、避讓搬遷條件的隱患點,地質災害高易發區中未規劃和未實施搬遷、治理且不穩定的隱患區(段、點),易地扶貧搬遷安置區實施治理工程后,隱患仍未能消除或沒有得到有效管控的區(段、點),實施治理工程后仍存在較大風險的地質災害治理工程隱患(段、點),近年來頻繁發生重大地質災害災(險)情事件的縣(市、區)且沒有開展過地質災害監測預警點建設的區域,按照《云南省地質災害監測預警項目管理辦法》開展普適型或專業型監測預警工程建設,項目按照“行政統籌、規劃引領,屬地管理、分級負責,統一平臺、上下聯動”的原則開展,逐步推進和完善我州地質災害監測預警體系,提升地質災害監測預警信息化、科技化水平。群專結合監測預警經費匡算約為2909萬元,其中布置監測預警設備費匡算為2731萬元,運行維護費匡算為178萬元。
專欄6監測預警項目計劃表 |
年度 |
監測點類型 |
單點布設費用(萬元) |
監測數(處) |
合計(萬元) |
2021年 |
專業型 |
50 |
12 |
600 |
普適型 |
15 |
21 |
315 |
2022年 |
普適型 |
10 |
100 |
1000 |
2023年 |
普適型 |
8 |
102 |
816 |
總計 |
|
235 |
2731 |
專欄7監測預警項目運維計劃表 |
年度 |
監測點類型 |
單點運維費用(萬元) |
監測數(處) |
合計(萬元) |
2024年 |
專業型 |
2.1 |
12 |
25.2 |
普適型 |
0.9 |
21 |
18.9 |
2025年 |
專業型 |
2.1 |
12 |
25.2 |
普適型 |
0.9 |
121 |
108.9 |
總計 |
|
|
178 |
3.持續開展氣象風險預警。“十四五”時期,在地質災害精細化調查與風險評價成果基礎上,結合地質災害“分級分類”管理,進一步優化地質災害氣象風險預警發布機制,建成?。莼ヂ摶ネǖ牡刭|災害氣象風險預警體系,加大地質災害氣象風險預警系統州、縣(市)推廣應用力度。進一步完善地質災害氣象風險預警系統,實現與各級氣象、水利部門的實時信息共享,構建完善的信息網絡平臺。健全預報預警信息發布機制,充分利用電視、廣播、短信、電話、微信等各類通信傳播方式,實現在汛期,特別是遭遇嚴重災害性天氣時,能夠根據雨情、險情的變化,對重要地質災害隱患點和重點區域進行及時發布預警信息,切實保障人民群眾生命財產安全。氣象風險預警經費匡算為285萬元。
4.試點隱患點和風險區“雙控”。充分利用地質災害精細化調查及風險評價成果,將高風險區納入地質災害智能化預警管理,區內群眾納入預警范圍,形成評價防控“一張圖”管理,實行對隱患點受威脅群眾精準發布。堅持關口前移、源頭預防,開展地質災害隱患點和風險區評估,強化監測預警,推進地質災害風險防控工作科學化、信息化、標準化,提升全社會地質災害整體預控能力,把風險控制在地質災害形成之前,有效避免造成的群死群傷的重大地質災害事件發生。根據規劃區內地質災害點的分布密度與地質環境條件差異,采用定性分析為主,定量評價為輔的原則。在地質災害易發性分區的基礎上,根據地質災害易發程度、地質災害危害對象、威脅人口數量、威脅財產規模及人類工程活動范圍,結合文山州經濟社會發展狀況、地質災害防治程度等,對地質災害發生頻率高、成災后可能造成重大損失的地區以及受地質災害影響的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重點規劃區納入重點防治。強化責任主體,按照防治區劃的級別,分別制定相應方案實施分級管控。由于該項工作在省內仍處于試點研究階段,本次規劃擬選取隱患點和風險區“雙控”試點二處,經費匡算為600萬元。
(三)實施工程治理,抑制或消除地質災害
按照相關文件精神和要求,工程治理是本次規劃中一項重要地質災害防治措施。文山州地質災害較發育,根據地質災害發育環境、危害程度和危害對象,在規劃區內八個縣(市)地質災害隱患點上,擬安排其中39個險情為中型以上地質災害隱患點進行工程治理。其中險情為大型的有13個、中型的26個,工程治理匡算費用為17712萬元。本輪規劃期間,計劃對8處治理工程進行延續配套治理工作。其中險情等級特大型1個、大型的6個,中型的1個,匡算費用為4169萬元。根據災害防治任務輕重和設定的減災目標,同時考慮動態變化因素,尊重客觀實際,按輕重緩急的原則排序實施。詳見附表2、3。
(四)實施避險搬遷,遷離威脅對象
對工程治理難度大、治理經費大于避險搬遷投入的重要地質災害隱患點,因地制宜,結合美麗鄉村、生態移民、鄉村振興建設、強邊固防、土地整治等,有計劃、有步驟地開展地質災害危險區內群眾搬遷避讓,并加強對搬遷安置點選址評估,確保新址不受地質災害威脅,為搬遷群眾提供長遠生產、生活條件;對治理經費小于避險搬遷投入或者避險搬遷難度大的重要地質災害隱患點,按照輕重緩急,分期分批實施勘查設計治理,根據地質災害隱患點形成的責任主體和受益對象,明確治理責任主體。建立地質災害隱患點搬遷治理項目庫,及時實施搬遷治理工作,規劃期間,全州地質災害隱患點搬遷與治理比例達到上級規劃任務要求。本輪規劃統計文山州各縣(市)需避險搬遷補助地質災害49處,避險搬遷匡算費用為11795萬元。
專欄8避險搬遷計劃表 |
序號 |
縣(市) |
搬遷數量(處) |
搬遷戶數 |
威脅人口(人) |
資金匡算 (萬元) |
備注 |
1 |
文山市 |
29 |
746 |
3017 |
3730 |
避險搬遷按照5萬元/戶匡算補助 |
2 |
硯山縣 |
5 |
20 |
94 |
100 |
3 |
西疇縣 |
14 |
179 |
814 |
895 |
4 |
麻栗坡 |
3 |
3 |
11 |
15 |
5 |
馬關縣 |
31 |
371 |
1657 |
1855 |
6 |
丘北縣 |
17 |
580 |
2610 |
2900 |
7 |
廣南縣 |
27 |
417 |
2298 |
2085 |
8 |
富寧縣 |
2 |
43 |
178 |
215 |
合計 |
49 |
2359 |
10679 |
11795 |
(五)實施綜合整治,提高災害整治能力
開展區域性地質災害風險綜合治理。按照主動防災、區域減災、系統治理的思路,針對受地質災害嚴重威脅的城鎮和災害集中連片發育的典型小流域,納入全域土地綜合整治工程、國土空間生態修復工程,結合國土空間規劃和用途管制,合理布局生產、生活、生態空間,通過差異化綜合整治手段,源頭降低地質災害風險,提升區域地質災害安全韌性。按照統籌規劃、突出重點、多措并舉、兼顧生態的原則,探索統籌整合工程治理、避險搬遷、監測預警、生態修復等措施,開展地質災害綜合整治。根據地質災害發育環境、危害程度和危害對象,在規劃區內選擇8處進行地質災害綜合治理,具體工程治理項目實施序次見附表5。地質災害綜合治理項目匡算資金為13634萬元。
丘北縣5·27山洪泥石流災后重建地質災害綜合治理11處,匡算資金5198萬元。
專欄9丘北縣5·27山洪泥石流災后重建專項計劃表 |
類型 |
隱患點數量(處) |
威脅戶數 |
威脅人數 |
威脅財產(萬元) |
資金匡算 (萬元) |
備注 |
工程治理 |
11 |
445 |
1830 |
6650 |
5198 |
|
(六)完善技術支撐體系建設,提高災害綜合防范能力
完善州縣(市)地質災害防治專業技術指導中心(站)建設,各地制定專業技術隊伍駐地指導服務的運行機制,組織各縣(市)駐地隊伍按照《云南省地質災害防治技術支撐體系建設實施方案》要求,做好地質災害隱患巡查排查核查、監測預警與信息平臺運行、災(險)情報送、宣傳培訓、應急演練、應急值守、應急會商與救援、避讓搬遷選址、治理工程項目檢查等技術支撐工作。加強對基層地質災害防治工作人員和群測群防人員業務培訓,強化各相關部門地質災害防治工作人員責任意識和履職能力,提高群測群防人員日常巡查記錄、災害前兆識別、緊急情況上報和組織避險撤離等業務水平。每年二次邀請地質環境專家對選定的骨干監測人員、各縣(市)自然資源局、所、鄉(鎮)相關人員進行地質災害基本知識、前兆特征、報警等方面的培訓,使監測、預報、預警工作做到位。
專欄10技術支撐體系建設計劃表 |
序號 |
州、縣(市) |
經費匡算(萬元) |
備注 |
1 |
文山州指導中心 |
215 |
按照《云南省地質災害防治技術支撐體系建設實施方案》匡算 |
2 |
文山市指導站 |
150 |
3 |
硯山縣指導站 |
127 |
4 |
西疇縣指導站 |
115 |
5 |
麻栗坡縣指導站 |
162 |
6 |
馬關縣指導站 |
162 |
7 |
丘北縣指導站 |
150 |
8 |
廣南縣指導站 |
150 |
9 |
富寧縣指導站 |
150 |
合計 |
1381 |
(七)加強宣教與演練,提高群眾臨災避險能力
通過電視、網絡、微信、手機APP等媒介和進學校、社區、工廠、村莊等方式,開展形式多樣的地質災害防治科普宣傳,普及地質災害防治知識及地質災害的相關法規的培訓和宣傳。加強對基層地質災害防治工作人員、群測群防人員的業務培訓及相關受災群眾和中小學生的知識宣傳。每年汛期前對危險性高、險情較大的隱患點組織開展至少一次地質災害應急演練,提高應對突發地質災害的綜合協調和應急處置能力。對威脅人數較多的地質災害隱患點,要制定緊急避險預案,明確防災責任人、預警信號、撤離路線和避險場所等,汛前要組織受威脅群眾進行逃生演練。演習結束后,應及時開展總結評估,完善應急響應工作機制。地質災害防治宣教與演練匡算資金為1210萬元。
專欄11宣傳教育和培訓演練計劃表 |
序號 |
縣(市) |
隱患點數量 |
經費匡算(萬元) |
備注 |
1 |
文山市 |
120 |
120 |
按照2000元/隱患點/年平均匡算 |
2 |
硯山縣 |
147 |
147 |
3 |
西疇縣 |
70 |
70 |
4 |
麻栗坡縣 |
236 |
236 |
5 |
馬關縣 |
131 |
131 |
6 |
丘北縣 |
153 |
153 |
7 |
廣南縣 |
144 |
144 |
8 |
富寧縣 |
209 |
209 |
合計 |
1210 |
1210 |
(八)持續推進地質災害防治法治化建設
隨著經濟社會的發展,環境問題會愈加突出。文山州地質災害種類繁多,情況復雜,對社會經濟發展起著不同程度的制約作用。因而,對地質災害實行管理,加強地質災害防治,打破地質災害對經濟發展的制約,實現環境優化發展的目標是我國法制建設工作長期以來的重要方面。實踐證明,只有通過立法,才能有效規范各種工程建設活動,明確責任,最大限度地減少和避免地質災害的發生,保障地質災害防治工作有理有據,防治資金及措施到位,經濟而有效,才能解決長遠的可持續發展問題。
(九)依法依規履行職責
地方各級自然資源主管部門,依據規劃區內地質災害相關調查評價結果,在當地的國土空間規劃、鄉村規劃與用途管制中,落實地質災害的管控措施與要求,切實履行好“全力防”、“配合救”的重要職責,強化地質災害“防”和“治”的組織、協調、指導和監督,組織開展自然因素引發的地質災害調查評價、群測群防、監測預警預報和綜合治理,切實為基層防災提供服務保障,監督指導相關行業主管部門的地質災害防治工作,協助做好地質災害應急救援技術支撐。
各級住建、交通運輸、水利、氣象等部門,要組織指導和督促本行業領域相關責任主體單位依法依規認真履行地質災害防治責任,落實隱患險情的排查、巡查、復查、監測,切實采取有力有效措施消除地質災害安全風險隱患,要督促本行業領域建設工程項目業主依法落實地質災害危險性評估工作,配套完善地質災害防治工程,與主體工程嚴格落實“三同時”制度。
對工程建設、資源開發等人為工程與經濟活動引發的地質災害,堅持“誰引發,誰治理”的原則,項目業主和建設單位是地質災害防治的直接責任人,要督促其落實防治措施,未落實的嚴格責任追究。
(十)健全防災減災機制,增強協同防災減災水平
各縣(市)自然資源主管部門根據當地實際,認真貫徹執行省州地質災害綜合防治管理相關規定,推進地質災害防治管理法治化。加強執法檢查和行政監察,加大執法力度,對違反有關地質災害防治法律法規,無視地質災害防治,甚至無視國家法規,誘發地質災害,造成人員傷亡,給國家經濟與人民財產造成重大損失的責任人,堅決依法進行查處,構成犯罪的,要依法追究刑事責任。各縣(市)自然資源主管部門,依據規劃區內地質災害相關調查評價結果,結合國土空間規劃、鄉村規劃與用途管制,落實地質災害的管控措施;工程建設、資源開發、生產經營等相關行業主管部門和建設單位,應當依法依規履職,落實防治主體責任。完善聯合組織指揮、救援力量調用、物資儲運調配等應急協調聯動機制;建立風險防范、災后救助、損失評估、恢復重建和社會動員等長效機制;完善防災減災基礎設施建設、生活保障安排、物資儲備等方面的財政投入機制。加強各部門之間、部門與地方之間協調配合和應急聯動,統籌城鄉防災減災工作,完善監測預報預警機制,健全防災減災信息資源獲取和共享機制;完善群測群防體系、監測預報預警制度和汛期應急調查處置避險制度、地質災害應急演練制度。
五、資金籌措
(一)投資匡算
根據相關行業取費標準、定額,匡算全州地質災害防治“十四五”規劃工作經費57881萬元。按項目類型劃分,調查評價經費2599萬元,監測預警經費5381萬元,工程治理經費17712萬元,延續配套治理經費4169萬元,避險搬遷經費11795萬元,綜合整治經費13634萬元,技術支撐網絡體系建設經費1381萬元,宣傳培訓與演練經費1210萬元。
專欄12規劃投資匡算 |
項目 |
工作內容 |
匡算經費 (萬元) |
調查 評價 |
風險普查 |
1:5萬地質災害風險調查評價與區劃 |
328 |
精細化調查 |
1:1萬地質災害精細化調查 |
2271 |
監測 預警 |
群測群防 |
群測群防機制建設 |
1587 |
普適型與專業監測 |
布置監測預警設備 |
2731 |
運行維護費 |
178 |
氣象風險預警 |
氣象風險預警發布機制 |
285 |
隱患點+風險區雙控 |
隱患點防控+風險區防控 |
600 |
工程治理 |
39處 |
17712 |
延續配套治理 |
8處 |
4169 |
避險搬遷 |
49處 |
11795 |
綜合整治 |
8項 |
13634 |
技術支撐體系建設 |
8個縣(市) |
1381 |
宣教演練 |
8個縣(市) |
1210 |
合計 |
57881 |
(二)資金籌措
根據《云南省人民政府辦公廳關于印發〈云南省地質災害防治專項資金管理辦法〉的通知》(云政辦發〔2014〕3號)和《云南省國土資源廳關于印發〈云南省地質災害治理工程項目管理辦法〉的通知》(云國土資〔2014〕103號),中央每年補助的地質災害防治專項資金,由省統籌安排使用,“特大型”和“大型”地質災害治理工程由省級地質災害防治專項資金支持,中、小型地質災害工程治理項目按照資金管理辦法安排補助資金。
按照《云南省自然資源廳關于印發〈云南省地質災害防治技術支撐體系建設實施方案〉的通知》(云自然資〔2020〕145號),縣級技術支撐工作所需資金,從省本級地質災害防治專項資金和省級切塊補助州(市)的地質災害防治專項資金或州(市)應當自籌的年度地質災害防治專項資金中按照1:1的比例共同解決。
按照《云南省人民政府辦公廳關于印發〈云南省自然資源領域財政事權和支出責任劃分改革實施方案〉的通知》(云政辦發〔2021〕10號),“因自然因素造成的特大型地質災害綜合治理,重點區域地質災害調查評價、監測預警等綜合防治體系和防治能力建設,地質災害應急救援的技術支撐及應急測繪保障工作”為中央與省、省以下共同事權,“全省地質災害防治的組織、協調、指導和監督”為省級事權,“因自然因素造成的其他地質災害綜合治理、搬遷避讓,全省地質災害調查與風險評價、隱患排查巡查核查、應急救援技術支撐體系建設,地質災害群測群防、監測預警、氣象風險預報預警的建設與監督管理”為省、省以下共同事權。
因工程建設等人為因素引發的地質災害按照“誰引發,誰治理”的原則籌資。
地質災害防治經費還可多方、多渠道籌集。鼓勵社會各界投身于地質災害防治工程領域,本著“誰治理,誰受益”的原則給投資人以社會回報。州級人民政府要把全州地質災害防治工作及經費納入地方經濟與社會發展計劃和財政預算,按照《云南省地質災害防治專項資金管理辦法》《文山州地質災害防治專項資金管理暫行辦法》,以省級地質災害防治專項資金為依托,充分落實各州、縣級自籌資金,年度籌集資金1300萬,規劃內共計籌集6500萬元,保證資金投入,全程跟蹤項目進度與資金執行情況,不斷完善總結評估、績效評價體系和相關激勵機制。
序號 |
自籌單位 |
年度任務 (萬元) |
規劃期任務(萬元) |
備注 |
1 |
文山州人民政府 |
200 |
1000 |
|
2 |
文山市人民政府 |
140 |
700 |
3 |
硯山縣人民政府 |
140 |
700 |
4 |
西疇縣人民政府 |
100 |
500 |
5 |
麻栗坡縣人民政府 |
140 |
700 |
6 |
馬關縣人民政府 |
160 |
800 |
7 |
丘北縣人民政府 |
140 |
700 |
8 |
廣南縣人民政府 |
140 |
700 |
9 |
富寧縣人民政府 |
140 |
700 |
合計 |
1300 |
6500 |
經匡算,文山州2021-2025年地質災害綜合防治工作經費為57881萬元。
六、防治效益
文山州地質災害防治難度較大,一些城鎮、學校、景區、重要工程設施和村莊遭受地質災害的嚴重威脅,經濟社會可持續發展受到制約。實施地質災害防治規劃,可有效防災、減災,保護人民生命財產安全;減輕人們的精神負擔和心理創傷;維護社會穩定,保障經濟社會和諧發展。同時也是受地質災害威脅區人民的迫切希望和要求,以達到長治久安、安居樂業的目的。規劃期間,建立專業化監測網和群測群防網絡監測預警體系,使全社會參與地質災害防治,可大大減少災害損失。尤其地質災害氣象預報預警可使預警目標區的群眾及時做好災前應急的臨災防范,有助于避免群死群傷,維護社會穩定,為建立和諧社會提供保障。地質災害防治產生的直接經濟效益較少,但通過采取地質災害防治措施,可避免地質災害的發生或降低其發生概率,減輕地質災害造成的經濟損失。減輕的經濟損失主要包括:直接減輕的農、林、牧、漁業損失,基礎設施損失,城鎮和農村居民財產損失,城鄉企、事業財產及停產停業損失、骨干運輸線中斷的營運損失以及其他經濟損失等;減輕因地質災害造成的直接損失給受災區內、外帶來影響而間接造成的經濟損失。通過各項預防措施的落實和主動治理與避讓,可使目前受地質災害威脅近7.8億元財產的安全得到進一步保障,投入與保護的財產比為1:1.7,其保護的人民生命和長遠的、間接的經濟效益卻是難以用數據指標來衡量的。地質災害防治工作本身就是一項以控制環境惡化、保障民生安全的系統工程。治理工程的實施可有效改善其危害區的水土流失和人居環境條件,有效減緩或消除災害對局部地貌景觀、森林植被、土地資源的破壞和影響;搬遷避讓項目的實施,可有效減輕人類工程活動對地質環境的影響和破壞,以達到人與自然和諧之目的;各項防治措施的落實可以讓全社會密切關注地質環境問題,重視環境保護工作,為建設環境友好型社會提供保障。
七、保障措施
(一)組織保障
各級黨委政府要加強對地質災害防治工作的統一領導,建立完善逐級負責制,確保防治責任和措施層層落到實處。各部門嚴格落實職責分工,各司其職、聯動高效,及時督促檢查防災責任落實情況。自然資源主管部門主要負責地質災害防治的組織、協調、指導和監督工作,其他各部門要督促本行業領域建設工程項目業主依法落實地質災害危險性評估工作,配套完善地質災害防治工程,與主體工程嚴格落實“三同時”制度。對人為因素引發的地質災害,堅持“誰引發,誰治理”的原則,督促建設單位或個體落實其地質災害防治責任。
(二)資金保障
各級人民政府應當將轄區內地質災害防治工作及經費納入地方經濟與社會發展計劃和財政預算,建立地質災害防治專項資金,需要爭取國家財政援助的項目,要及時如實上報,保證防治資金的主要來源。嚴格按照《地質災害防治條例》規定的“誰引發、誰治理”的地質災害防治原則,對人為引發的地質災害,由引發者出資治理;對于自然產生的或引發責任主體難以明確的地質災害,堅持國家財政、地方財政和受益者共同出資,合理分擔的原則,籌集治理資金。全社會參與監督管理,保證地質災害防治工作有條不紊進行,對懈怠行為追究相關領導責任,情節嚴重者移交司法機關處理。
(三)制度保障
按照《地質災害防治條例》及其配套政策規定,制定完善地質災害防治管理政策和配套規章制度以及技術標準體系。認真落實《云南省地質災害防治技術支撐體系建設實施方案》《云南省地質災害監測預警體系建設工作方案》《云南省地質災害綜合防治項目管理辦法》《云南省地質災害監測預警項目管理辦法》《云南省地質災害隱患點認定與核銷管理辦法(試行)》的要求,依托支撐單位專業技術力量,實現信息化管理,普及專群結合監測預警,逐步向“人防+技防”轉型。
(四)機制保障
堅持“分級負責,屬地管理”的原則,大力推進地質災害防治體制機制建設,形成“中央統籌、地方主導,部門配合、社會參與”的地質災害防治工作格局。各級黨委和政府要提高政治站位,以對人民極端負責的精神,加強統一領導和督導,壓實領導責任,落實“促一方發展、保一方平安”的政治責任,妥善處理好發展與安全的關系,逐步將地質災害防治工作納入地方績效考核體系。將防治經費納入各級財政預算,落實財政投入保障機制,設立地質災害防治專項資金,加強資金保障。自然資源、住房和城鄉建設、交通運輸、水利、應急管理、氣象等相關部門要按照職責分工,加強協調配合。針對地質災害風險區做好風險防控的頂層設計和組織實施,落實地質災害“隱患點+風險區”雙控,統籌協調好地質災害防治與國土空間規劃、用途管制、生態保護修復、重大工程建設、山區城鎮建設、農村建房等工作,根據險情緊急程度分級分類實施綜合治理,同時加強源頭管控,嚴格農村宅基地審批,引導做好科學選址,嚴格控制切坡建房,對確需切坡的,應指導建房村民按照有關技術規范做好坡體防護。督促相關行業的企業和施工單位按照“誰建設、誰負責,誰引發、誰治理”的原則,嚴格落實防災主體責任,保證規劃有效實施。